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在高标准打赢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攻坚战的基础上,持续聚焦“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过打破政策壁垒、破解生态产品量化难题、激发资源潜能等多维发力,系统探索了“算出来、转出去、可持续”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形成了治理保护与“增值反哺”的新模式,实现从“水安”到“水美”再到“水富”的精彩蝶变。相关经验做法先后获《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山东省改革专报》刊载推广,并在2025年全省效益河湖现场会上进行典型交流,可以总结为“四条路径”“十大案例”。
潍坊市水利局通过培育交易市场、加强资源监管、健全监测体系,创新推出以“用水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等为核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显著提升了河湖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为切实盘活区域内存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有限水资源的最大经济社会价值,潍坊市水利局积极探索水权指标的市场化交易新路径,创新建立“潍坊市水银行”,将全市取用水单位节约或者闲置的取水权、市级预留的客水指标整合收储,由“水银行”统筹配置,按用水需求进行市场化交易。运行仅三个月,已储备水权1.05亿立方米,完成水权交易1148万立方米,配置客水指标1200万立方米,解决了54家企业的用水需求,实现交易额35.6万元,有效激活了水资源的市场流动性。
为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高效利用,青州市在对茅峪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新路径,委托专业机构对茅峪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进行价值核算和资产评估,总估值1505.14万元。经专业价值评估后,该流域生态产品以388.2万元成功交易,推动水土保持工程由单向投入向“治理—转化—再投入”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梯田整修2500亩、中草药种植1000亩,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协同实现,真正让“绿水青山”释放出“金山银山”的效益。
河湖生态补偿,是指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以达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河湖生态系统的一种制度安排。潍坊市针对潍河、弥河等重点河湖建立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秉持“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市对县纵向补偿和县际横向补偿。潍河流域“十四五”以来,市级累计向5个县市区兑现纵向补偿725.5万元,5个县市区间横向补偿8900余万元,潍河流域内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提升,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河湖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综合考虑对河湖生态的潜在影响和回报,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加强对河湖治理和保护的一种金融经营手段。通过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我们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融资资本,有效拓宽了河湖治理投融资渠道。
峡山水库是齐鲁第一库,峡山区因库而建、因库而兴,在治理保护峡山水库过程中,整合全域21.6万亩水域、5万亩湿地、10万亩林地、200万平方米地热能等河湖及周边资源,运用“核算服务平台”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通过项目收益、抵押贷款、资本运作等方式,成功办理以用水权、渔业经营权等为质押的18.2亿元的“水权贷”和13.7亿元的“生态贷”,贷款资金用于峡山水库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实现了河湖“含绿量”向“含金量”的高效转化。
为解决供水老旧管网改造信贷融资抵押物不足问题,昌邑市创新拓宽信贷抵押品范围,将2524.66万方取水使用权指标及用水收费权审计估值后进行质押,为水务集团融资2.64亿元,用于老旧管网改造提升等水利建设项目,成功将沉睡的“生态资产”转化为激活的“金融资本”。
为有效扶持和培育节水产业,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贷支持,寿光市全面摸排梳理辖区内具有融资需求的节水项目,主动对接银行金融机构,推动授信7亿元的寿光市城乡供水管网提升改造“节水贷”项目成功落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节水约45万立方米,将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强劲支撑。
河湖产业融合发展,是以河湖治理保护为目的,通过特许经营、市场化运营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河湖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项目,并通过配套经营收入实现“生态反哺”的一种治理模式。潍坊市水利局积极推动“河湖+农文旅商”融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生态产业项目。
峡山区创新实行“鱼水互养”,通过“禁渔休渔-增殖放流-生态捕捞”模式,不仅保障了库区水域生态平衡,同时实现了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峡山水库常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库内鱼类种类从32种增加到35种,还衍生出以“峡山湖有机鱼”为代表的“渔经济”,“峡山湖有机鱼”2024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生态捕捞宣传周”期间,吸引游客3万人,拉动消费增长60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充分挖掘嵩山水库的水力资源潜力,临朐县积极向上争取,成功引入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该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14亿千瓦时,通过“抽水蓄能—放水发电”的循环运行模式,将丰富的水力资源持续转化为绿色电能。预计2026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后,每年可节约原煤消耗30.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1.9万吨,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5亿元,利税1.2亿元。
寿光市在巨淀湖创新实践“治理—利用—反哺”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推进湿地修复与水系连通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环湖区域的红色文化、治水文化和渔盐文化底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农。重点打造了“飞鸟化凤”光影秀、夜游巨淀湖等特色文旅项目,并成功举办巨淀湖湿地音乐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自2023年以来,实现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催生了巨淀湖的“水下经济”,湖中丰富的芦苇、香蒲资源为当地草编产业提供优质原料,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年创收超过5000万元,真正实现了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的良性发展。
为充分释放河湖生态资源潜力,潍坊市水利局着力推动“河湖+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精心打造10条“沿着河湖游潍坊”精品旅游线路,并通过国企注资、社会运营、项目带动、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系统培育沿河环湖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具体运营中,青州南阳河通过市场化模式引入“峱宝宝嬉乐园”和观光车等项目,年经营收入超过110万元;临朐县五井石河以嵩山漂流为核心,带动形成“水经济”产业链,2025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实现营收1900多万元;寒亭区大于河通过村企联建,实现沿河资源规模化、集体化运营,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高密市五龙河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沿河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000余人;安丘市汶河创新“物业化保洁+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年营收1000多万元;昌乐县桂河通过“管养一体”开发露营地等文旅项目,年营业收入超400万元。多项实践显著激活了河湖资源的生态造血功能,形成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
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不仅是家门口的风景、生活的诗和远方,更是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幸福生活的源泉。下一步,潍坊市水利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持续深化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潍坊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